古人说人生有四大乐事,那就是“久旱逢甘雨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如今没有金榜题名,但喜爱收藏的人,获得心目中的猎物时,那一种乐,有时可以永远萦绕心头,想起就乐,应该可以取代金榜题名。
因为喜爱书法,十多岁便开始收藏印章。从家乡的寿山石开始,后来逐渐扩展到青田昌化,及巴林等名石,至今已过半个世纪。把玩珍品,细數成绩,顿觉老天待我不薄!我手上足以傲人的印石,约有數十枚,其中包括田黄芙蓉杜林鸡血石等名石的精品。
早期所得的印石,都是先父从中国带来,其中包括一对青芙蓉。青芙蓉有点像封门青,但青芙蓉有“老虎沙”和“白鸽粪”,封门青没有。两者青色略有差异,青芙蓉的青色比较含蓄耐看。这对青芙蓉以薄意雕手法刻两个妙龄女子在树下採拾梅子,眉目如画,刀功细腻,不管单独或成对观赏,都百看不厌。
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开放,广州的交易会常有旧家的藏品出现,于是我又收藏了将军洞的黄芙蓉红芙蓉和醉芙蓉。这些印章的底部本有雕刻,可惜都被磨掉,失去文物价值。接着又获得一枚方型白芙蓉,真是白如羊脂。我以这些芙蓉作范品,当友人将他所谓的“将军洞芙蓉”拿来鉴定讨论时,一加比较,就真伪立判了。
可能是售价能吸引人,九零年代中期,坊间突然涌现大批芙蓉,但石质较粗硬,比起民国以前的芙蓉,逊色多了。后来又有石质更差的芙蓉,通过人工雕饰,粉墨登场,真令人摇头感叹。说穿了这都不是正宗芙蓉,但除了少數专家外,谁能辨别优劣?因此我认为不玩则已,真的对印石情有独钟,必须充实这方面的知识,并多看真品珍品,提高眼界。
有人说石有灵性,这点我同意。90年代末期,曾经瞥见一枚“假田黄”。这方石除了少數部分还带有黄色,其余都呈现接近白色的浅黄,心想这又是染色的西贝货。我连续看了几天,都难以下手。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:“何不买来作反面教材?”去到店里一看,石头还无人问津,于是便以普通寿山石的价格买入。回来上一层薄油收妥。两三个月后取出一看,竟然通体黄色,随着岁月而越来越深,也越来越有灵性,於是便认真研究起来。乖乖不得了,竟然是如假包换的真田黄。这有如天上掉下馅饼,你说乐也不乐?